馬森著作評論索引(根據徐錦成博士整理)
一、一般評論索引
1980年10月25日,林清玄〈尋找急流中的湖泊──在撞擊中創作的馬森〉,《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又收入《在刀口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3月。
1981年3月15日,白先勇〈新大陸流放者之歌──美、加中國作家〉,《聯合報副刊》。
1982年6月4日,邱燮友〈花開次第憶門前〉,《中華日報》。
1983年11月20日,傅偉勳〈「可憐的」沙特──馬森先生《可憐的沙特》讀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4年6月,陳明順(陳雨航)〈馬森的旅程〉,《新書月刊》,9期,頁21-28;又收入馬森《文學的魅惑》,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1984年6月,文建會《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上)頁377,臺北,文建會。
1984年6月10日,碧邑〈不為迎合讀者而寫作的馬森〉,《民族晚報》。
1984年9月,張寧靜〈談人生的困局──試與馬森的困局溝通〉,《新書月刊》,12期。
1985年9月,田新彬,〈如海鷗般遨翔在天際的馬森〉,《我們的雜誌》,6期;又收入田新彬《作家、作品、生活》,臺北,我們的出版社,1987年3月。
1985年11月10日,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第一集)──馬森部份,臺北,爾雅出版社。
1986年6月,季季〈一個複雜世界的議論者〉,蔣勳等《希望我能有條船》,臺北,爾雅出版社。
1987年8月,瘂弦〈三面馬森──文學批評、戲劇、小說與散文〉,《墨西哥憶往》,臺北,圓神出版社。
1987年8月27日,聯副編輯室〈訪馬森〉,《聯合報副刊》。
1987年10月10日,崔靜萍〈飛向那一方自由的天空──馬森快談〉,《金石堂文化廣場月刊》,34期。
1988年1月2日,陳義芝〈北風南枝詞──馬森的文化之路〉,《聯合報副刊》。
1988年6月,陳雨航〈訪問馬森〉,《出版情報》,2期。
1989年5月1日,周相露,《風采──作家的影像》(周相露攝影集)─馬森部份,臺北,爾雅出版社。
1990年10月,潘亞暾〈馬森與馬奎斯〉,《聯合文學》,6卷12期。
1990年12月,《中國現代文學辭典》,頁445,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1年5月,校刊編委會〈訪馬森〉,《鐸聲》,台灣省立屏東師範學院。
1991年7月,賴伯疆《海外華文文學概觀》,頁224-237,廣州,花城出版社。
1991年7月,王晉民《台灣文學家辭典》,頁19-21,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1月,秦亢宗《二十世紀中華文學辭典》,頁966、1037-1038、1041-1042,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2年5月,王景山《台港澳暨海外華文作家辭典》,頁16-18,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3年1月,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下卷․第四編中篇第七章第四節:叢甦、張系國、馬森與後期的「留學生文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3年5月12日,徐志嘯〈我的鄰居〉,香港《大公報․文學》。
1994年1月10日,張默、隱地編《當代台灣作家編目:1949~1993年爾雅篇》,頁93-95,臺北,爾雅出版社。
1994年4月10日,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第一集增訂版)──馬森部份,臺北,爾雅出版社。
1998年5月,吳瑩真〈文心與史識的交織──馬森教授的文學評論〉,《中央月刊․文訊別冊11》,151期。
1998年12月1日,陳靜雪記錄整理〈孤絕的夜遊─馬森的文學人生路〉,臺北世新大學演講,《中央日報副刊》;又收入林黛嫚主編《拿起筆來,你就是作家》,中央日報社,1999年11月。
2001年8月,林麗如〈理性與感性的雙重書寫──專訪馬森教授〉,《文訊》,190期。
2001年10月19日,龔鵬程〈閱讀馬森〉,《聯合報副刊》。
2001年10月19日,徐錦成〈追尋一種自由飛翔的姿態〉,《中央日報副刊》。
2002年10月19日,曹順慶、唐小林〈寫實主義的維度──略談文學批評中的一個價值觀〉,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二、小說評論索引
1977年4月,陳克環〈馬森《癌症患者》〉,《書評書目》,第24期。
1978年10月,童大龍〈情緒與昇華〉,《書評書目》,第66期。
1978年11月5日,亮軒〈天問──讀馬森《生活在瓶中》〉,《時報週刊》。
1983年,蘇小歡〈是真性情乃成世界──論《北京的故事》寓言之五〈驅孤〉〉,《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3年10月,陸士清等〈馬森〉,《台灣小說選講》下,頁363-365,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84年1月9日,白先勇〈秉燭夜遊──簡介馬森的長篇小說《夜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4年2月8日,壹闡提(李喬)〈從人物的感覺出發──小論聯副作品《尋夢者》〉,《聯合報副刊》。
1984年3月14日,李歐梵〈馬森的寓言文學──讀《北京的故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4年5月,龍應台〈燭照《夜遊》〉,《新書月刊》,8期。
1984年5月31日~6月1日,陳少聰〈她是清醒的夜遊者〉,《聯合報副刊》。
1984年9月,龍應台〈孤絕的人──評析馬森的《孤絕》〉,《新書月刊》,12期。
1984年9月15日,廖宏文〈何不秉燭遊?──讀馬森的《夜遊》〉,《中央日報副刊》。
1984年9月23日,龍應台〈文學批評不是這樣的〉,《中央日報副刊》。
1984年10月,楊宗潤〈紅塵是非不到我──隨馬森秉燭「夜遊」〉,《文訊》,14期。
1984年10月22日,楊宗潤〈文學批評為什麼是這樣的?〉,《中央日報副刊》。
1984年10月24日,羊牧〈寫寫「讀後感」又何妨?〉,《中央日報副刊》。
1984年11月5日,廖宏文〈文章千古事〉,《中央日報副刊》。
1984年11月10日,思思〈《夜遊》〉,《爾雅人》。
1984年12月19日,吳娟瑜〈《夜遊》的女性觀〉,《國語日報》。
1985年2月,林柏燕〈評《孽子》、《夜遊》〉,《文訊》,16期。
1985年4月,林玉雲〈我讀《夜遊》〉,《文訊》,17期。
1985年6月,楊宗潤〈喜歡,不喜歡──從《孽子》/《夜遊》說起〉,《文訊》,18期。
1985年6月,康來新〈生命瓶頸寫作瓶頸〉,《聯合文學》,1卷8期。
1985年12月,陳明智〈秉燭夜遊悟人生:馬森小說《夜遊》面面觀〉,《文藝月刊》,198期。
1988年4月,作者不詳〈《巴黎的故事》〉,《文化貴族》,3期。
1988年4月,黃維樑《中國當代短篇小說選》第一集編者的話(附:馬森〈鴨子〉),香港新亞洲文化基金會。
1988年5月10日,劉慧媛〈獨立蒼茫代心聲:讀馬森的《孤絕》〉,《自由時報》。
1988年6月,楊錦郁〈安定是為了尋求另一個變動──馬森談小說經驗〉,《文訊》,36期;又收入楊錦鬱《嚴肅的遊戲─當代文藝訪談錄》,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
1989?年,黃維樑《港臺海外華文文學作品》八輯,兩岸及香港「精華游四海」指南 ?
1989年4月1日,墨芙、右伊人、艾苓〈轉化至美․孤絕的話〉,《書香廣場》,頁8-9。
1989年9月1日,吳海燕〈稠人敞座中的孤客──我看《孤絕》〉,《當代》,41期。
1990年1月,楊國榮〈象徵、規律、生死錯位──讀馬森的《鴨子》〉,香港《文學世界》,頁120-124。
1990年4月,朱春花〈馬森小說簡論〉,《台灣文學的走向》,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0年6月20日,李介偉,〈《夜遊》讀後感〉,高雄文藻學院《文藻》,22期。
1993年5月22日,張成覺〈宏觀兩岸小說──王蒙、馬森演講小記〉,香港《星島日報》。
1994年3月,黃碧端〈愛的形變──我讀馬森的《M的旅程》〉,《聯合文學》,113期。
1994年3月24日,楊凱麟〈馬森恣寫潛意識變奏九曲─深化「他人即地獄」〉,《中國時報․開卷版》。
1994年5月15日,廖鹹浩〈無聲的吶喊/有形的變化──論馬森的《M的旅程》〉,《中時晚報 時代書房》。
1994年8月,吳海燕〈放逐的靈魂──試評馬森《M的旅程》〉,《文訊》,106期。
19? ,思築〈瓶頸中的生命──《生活在瓶中》〉,《參與者月刊》?
1999年1月,王立言、盧濟恩、趙祖謨主編《中國文學通典․小說通典》,頁1061-1062,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1年1月,張明亮〈朝朝暮暮,陽台之下──讀馬森短篇小說《孤絕․陽台》〉,《聯合文學》,第195期。
2001年5月,黃錦珠〈在暗夜中遊歷與探索──讀馬森《夜遊》〉,《文訊》,187期。
2002年10月19日,簡文志〈想像態的抗議文學:論《北京的故事》書寫策略〉,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羅夏美〈延展夢境碎片;折射人生冷光──解讀馬森《M的旅程》〉,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唐瑞霞〈生活在繭中──《M的旅程》解讀〉,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8年7月20日,白先勇〈秉燭夜遊──馬森的長篇小說《夜遊》〉,隱地編《白先勇書話》,臺北爾雅出版社,頁114-123.
2008年9月,謝鴻文〈俯視人生的晚景─讀馬森《府城的故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17期。
三、散文評論索引
1987年2月1日,廖玉蕙〈以有限追無限──評《在樹林裡放風箏》〉,《聯合文學》,3卷4期。
1988年8月2日,吳興文〈馬森的返鄉經歷──《大陸啊!我的困惑》〉,《聯合晚報》。
1988年12月1日,尼洛〈試解大陸困惑──讀馬森《大陸啊!我的困惑》〉,《文訊》,39期。
19? ,陳秋梅〈橄欖一般的回味──《在樹林裡放風箏》〉,《參與者月刊》?
2005年6月,黃維樑〈評馬森《秋日紀事》〉,原載楊松年主編《世華散文評析》,唐山出版社;收入馬森《維城四記》,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3月。
2008年12月,黃維樑〈穿梭在人間與天堂─評馬森《旅者的心情》〉,《印刻文學誌》第五卷第四期,頁194-197。
2008年12月12日,王蒙〈永遠的同學─跋馬森《旅者的心情》〉,《聯合報副刊》。
2009年2月15日,陳艷〈旅者的心語─評馬森《旅者的心情》〉,上海《新聞晨報》。
2009年3月6日,楊溢〈閱盡滄桑、抒盡感慨─讀馬森《旅者的心情》〉,上海《文匯讀書週報》。
2009年3月15日,黃維樑〈穿梭在人間與天堂─馬森《旅者的心情》序〉,
香港,《大公報 文學》〉。
2009年3月16日,卜昌偉〈王蒙盛讚老同學著作《旅者的心情》〉,北京《京華時報》
2009年3月16日, 朱玲〈《旅者的心情》:马森散文集王蒙作跋〉,《北京青年报》。
四、戲劇評論索引
1978年9月17日,林清玄〈戲劇文學的建立──讀《馬森獨幕劇集》〉,《時報週刊》;又收入林清玄《在暗夜中迎曦》,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9月。
1978年11月5日,林俠安〈戲劇文學的建立──談《馬森獨幕劇集》〉,《自立晚報》。
1980年1月,亮軒,〈看《馬森獨幕劇集》〉,《幼獅文藝》,313期。
1980年5月,唐文標〈做人的悲劇──試論《竇娥冤》及擇善問題〉,《時報雜誌》,25期。
1984年1月27日,黃慶萱〈探荒──觀荒謬劇《腳色》有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5年3月,林克歡〈馬森的荒誕劇〉,北京《劇本》。
1985年8月12日,姚一葦〈出版《馬森戲劇論集》的意義〉,《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6年2月,王德威〈吹縐一池春水─評《馬森戲劇論集》〉,《聯合文學》,2卷4期。
1986年9月1日,亮軒〈一個新的起點──讀《馬森戲劇論集》〉,《中央日報副刊》。
1988年3月,黃美序〈「腳色」的特色──評馬森《腳色》〉,《聯合文學》,4卷5期。
1989年8月,公仲、汪義生〈姚一葦、馬森、張曉風等的戲劇〉,《台灣新文學史初編》下編第六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14日,黃美序〈評《當代戲劇》〉,《中國時報․開卷》。
1991年9月15日,李奭學〈見「林」不見「樹」──評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中時晚報․時代文學》。
1991年12月8日,張妮娜〈走出迷宮──我看《三個不能滿足的寓言》,《民眾日報》。
1992年5月,葉龍〈馬森論曹禺的《雷雨》〉,《文訊》,79期。
1993年,翼鳴〈台灣學者論《雷雨》〉,《戲劇》,1993年第1期(總第67期)。
1993年2月,王墨林、王友輝〈九二實驗劇展彙評─4《三個不能滿足的寓言》〉,《表演藝術》,4期。
1993年6月,賈亦棣〈話劇史的新編──《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讀後〉,《表演藝術》,8期。
1993年12月1日,余林〈劇作與劇作家才情──《花與劍》留給我的思緒〉,當代華文戲劇創作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主辦)。
1993年12月1日,陳載澧,〈《花與劍》的斷想〉,當代華文戲劇創作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主辦)。
1994年2月,王晉民主編,《台灣當代文學史》第41章〈馬森的戲劇〉,頁787-798,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2月22日,徐志嘯〈值得一讀的戲劇評論集──讀馬森《東方戲劇․西方戲劇》〉,香港《大公報․讀書與出版》。
1994年4月1日,徐學/孔多〈論馬森獨幕劇的觀念核心與形式獨創〉,福州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集刊》,1994年第1期。
1994年4月15日,曹明〈於荒誕中觀照人生──漫談馬森的戲劇創作〉,南京江蘇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4年第1期(總第8期);又收入田本相主編《台灣現代戲劇概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8月。
1995年,周可〈馬森戲劇理論的內在理路及觀念系統〉,南京《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5年第4期。
1995年2月,林克歡〈大陸舞臺上的台灣話劇〉,《表演藝術》,28期。
1997年,曹明〈表現台灣現代都市人的心態──漫談馬森的戲劇創作〉,《台灣研究》,1997年第4期。
1997年9月,陳怡錦〈對於馬森獨幕劇的詮釋〉,成功大學藝研所學刊《藝術論衡》第三期。
1997年12月,王新民《中國當代戲劇史綱》,頁410-4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年,朱壽桐主編〈以馬森為代表的台灣現代主義戲劇〉,《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下卷,江蘇教育出版社,頁812-816。
1999年1月,麼書儀、王永寬、高鳴鸞主編《中國文學通典․戲劇通典》,頁875、977,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0年,彭耀春〈馬森對話劇現實主義傳統的超越與回歸〉,《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總第90期)。
2000年6月16日,桂迎〈花非花、劍非劍之合璧與裂變──台灣戲劇《花與劍》〉校園戲劇版導演後記,浙江大學藝術學系。
2001年7月,聯合文學編輯部〈馬森戲劇檔案〉,《聯合文學》,第201期。
2002年10月19日,朱俐〈馬森獨幕劇演出的哲理性與趣味性〉,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林湘華〈「我」詢問、故「我」存在──解析馬森《花與劍》〉,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郭澤寬〈作家劇場──戲曲現代化的指標〉,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陳素雲〈馬森的左翼戲劇論──以曹禺戲劇為例〉,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徐錦成〈馬森近期(1990~2002)戲劇的變與不變〉,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林國源〈馬森戲劇創作與戲劇批評的美學論辯──從《花與劍》的創作思辨談馬森戲劇批評的文化記號論〉,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林偉瑜〈中國第一位荒謬劇作加馬森─二度西潮下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馬森劇作〉,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曹明〈馬森戲劇理論三題〉,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彭耀春〈與五四以來的話劇傳統大異其趣─論馬森戲劇集《腳色》〉,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3年3月,張憲堂〈淺論《蛙戲》戲劇文本〉,光武技術學院《光武學報》第二十六期,頁105-110。
2003年5月23日,曹明〈台灣版《救風塵》〉,上海《文匯讀書週報》。
2005年8月,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編〈馬森戲劇〉,《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頁359-360。
2006年12月,〈學者、劇作家馬森〉,田本相主編《中國話劇百年圖史》,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頁632-633。
2007年11月,〈馬森〉,劉平《中國話劇百年圖文志》,武漢出版社,頁222-223。.
2008年1月,溫虹雯〈馬森《花與劍》中的人生追尋與抉擇〉,孟樊主編《小說與戲劇的逆光飛行─新世代現代文學作品七論》,臺北楊智文化公司,頁155-172。
五、專書評論
2003年10月,龔鵬程主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文學。
2004年12月,石光生著:《馬森》(資深戲劇家叢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