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敬致 全體教職員工生5-6月圖書館舉辦「閱\讀馬森」系列活動,邀請大家共襄盛舉~一、活動名稱:「閱\讀馬森」系列活動 二、主辦單位:圖書館 三、協辦單位:通識教育中心、英美語文學系 四、活動目的: 本學年駐校作家─馬森教授係當代少數兼具創作和研究的學者,其涉獵領域之廣,具有文學家、小說家、劇作家、戲劇理論學者、文化評論家等多重身份,尤其早年因受西方存在主義與荒謬劇的影響,成為臺灣荒謬劇推動的先導者。 「閱\讀馬森」系列活動舉辦於馬森教授離校前夕,活動內容包括書展、徵文、讀劇、專題演講及座談會等,藉由系列活動,讓我們在東華校園裡近身「閱\讀馬森」,通過視覺與聽覺,探入文學、戲劇與人生的交會,開闊你我的視界。 五、活動期間:98年5月5日(二)至 98年6月10日(三) 六、活動地點:壽豐校區圖書館七、活動內容:(一)書展1.展出內容: 馬森著作,包括小說、散文、劇本、學術論文等。 評論馬森,包括小說、散文、戲劇等評論。2.地 點:壽豐校區圖書館二樓3.時 間:98年5月5日(二)至98年6月5日(五)(二)徵文比賽 1、徵文內容:閱\讀馬森教授作品相關的心得或感動。 2、徵文對象:全校學生。 3、徵文字數:字數在500字以內,擇優5篇。 4、徵文獎勵:1000-2000元等值獎勵品。 5、截稿日期:98年5月24日(日)止。    ~~敬請把握最後機會~~(三)演講活動1、演講題目:「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度西潮」。 2、活動時間:98年6月4日(四) 晚上7:00-9:003、活動地點:壽豐校區圖書館二樓 多媒體放映室4、演講者:馬森教授5、本活動可提報公務人員學習時數2小時。(四)讀劇1、活動內容:朗讀馬森教授劇本。 2、活動時間:98年6月8、9、10日(三) 晚上7:00-9:00(每日不同劇目)3、活動地點:壽豐校區圖書館二樓多媒體放映室。(五)座談會1、活動內容:談我的馬森閱\讀及其作品。 2、活動時間:98年6月2日(二) 晚上7:00-9:003、活動地點:壽豐校區圖書館二樓多媒體放映室。 4、活動主持人:郭強生教授 5、主講人:郭楓教授、歐崇敬教授、胡馨丹教授、徐錦成教授。6、本項活動可提報公務人員學習時數2小時。◎活動相關資訊請參閱\:http://www.lib.ndhu.edu.tw/libcourse/0515_web/index.html連絡人:楊麗娟組長連絡電話:(03)8632811E-mail:ylj@mail.ndhu.edu.tw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五四與我
我是在五四運動的流風遺韻中長大的一代。在我幼年時所接觸到的現代作家,不出胡適、魯迅、巴金、冰心、茅盾、葉紹鈞、蘇雪林、徐志摩、沈從文等人。再晚一點的,就屬老舍和曹禺,是我初中階段最傾心的作家。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除了魯迅以外,其他的五四大將都還健在,而且後來我竟親炙過梁實秋、蘇雪林和謝冰瀅老師的教誨,也多次聽過胡適、羅家倫、傅撕年等的演講。以後的機緣,使我有機會拜訪過冰心、夏衍、李健吾、曹禺、錢鍾書、楊絳、蕭軍、蕭乾、陳白塵、吳祖光、張俊祥、沈浮等五四或稍晚於五四的作家。如今,除了楊絳女士外,其他的人都作古了。我們距離五四運動的一九一九年,已經過了九十個年頭,時光啊,時光,真是如梭、如箭,毫不踟躇地飛馳而去!五四那一代的文化氣息、革命氛圍,也早已被後來的接二連三的重大歷史事件所障蔽、所消解,漸漸成為朦朧模糊的陳年往事,落在新生代的記憶之外了。
對我而言,五四是我啟蒙的標誌,科學與民主的口號是如此的響亮,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呼聲又是如此的令人熱血沸騰,我對中國和世界的認知,可說是從五四一代眼光的基礎上出發的。從幼小的年紀,就學會了以批判的目光注視周圍的環境,以悲憫的心懷傾向弱勢的族群,如果沒有五四一代作家們的先導,我想也許我不會如此。
在我小、中學階段,五四的作家們只是些可望而不可及的響噹噹的名子,像天空的星光一樣的遙遠,但是我深深地受到他們的感染,特別是魯迅等左派作家,使我感受到我國處境的悲慘、人間的不平,以及被壓迫、受欺凌者的堪憐。這種深刻的印記,使我終生遠離權力,寧願站在弱勢的一方。當然,後來我也領略到革命家的兩種嘴臉,理想與慾望的矛盾,權力與腐化的同流等等,更加強了我對政治的潔癖。
大學時代,我接觸到的師長們,包括梁實秋、蘇雪林和謝冰瀅老師,在一種高壓的政治氛圍中,大家都不敢張揚五四的精神,只能把心思集中到學術或純文學的領域,不去碰觸社會的陰暗和不平諸問題,這也正是那時候令人感覺學院中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氣味。有什麼辦法?我們都處身於高壓的政治控馭中,海峽兩岸在這一點上並無大差異,大陸上的反右鬥爭沒有放過五四的文人,台灣的五四遺老同樣也噤聲難言,人民從未享受到五四一代的文人所企盼的民主與自由。
不錯,五四的文學革命實現了,為中國帶來了嶄新的戲劇、小說、詩和散文。但是民主和科學的實現卻太過緩慢,直到今日我們仍在五四所開啟的道路上奮力前進。以致我們的新文學不能不為無產階級、工農兵或反共抗俄等的政治教條而服務,這中間自由心靈的窒息困境不言可喻。
革命固然偉大,在革命時期,不論是真正懷抱著崇高的理想者,或是以理想為幌子而心存欺惘者,外表看起來無不義正辭嚴、意氣風發,令人振奮。然而一旦革命成功,從在野之身一變而成為當權者,海峽兩岸的斑斑歷史都告訴我們,斥責前人專制、獨裁、貪污、腐化的後來者,比前人更加不堪。可見再崇高的理想都抵不過權位、財貨的誘惑,真像那嗜血的禿鷹一樣無藥可醫。五四一代的文人所以能夠潔身自愛,乃因為他們論政而不當政,倘若一旦下海,像郭沫若者流,其醜陋的嘴臉也就畢露無遺了。
正因為五四那一代的文人多半不肯,或無緣從政,不曾留下言行不一的印記,才為人間保存了一線高潔的人格,使人覺得人性並非那麼令人絕望。五四的一代總算給我國留下了一盞燈火,即使不多麼炫人眼目,也曾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我一生追隨著五四的腳步,但願我們這一代還有能力把五四的那點餘燼傳遞下去。2009/03/05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東華一年
轉眼到東華校園快要一年了,這樣美麗又遼闊的校園使人留戀,越發感覺這一年未免過得太快了。
花蓮,我過去來過幾次,最早的一次大概在一九八二年,帶尚在中學的兒子遊覽太魯閣風景區。第二次是八五年,參加聯合文學主辦的文藝營,記得還有紐約來的夏志清教授伉儷同行,那次還順便在花師作了一場演講。另外的兩次都在最近十年中,一次是應當時擔任中文系主任的吳冠宏教授之邀來東華演講,另一次是應慈濟大學胡馨丹副教授的邀請到慈濟演講,都曾在花蓮過夜,但都無暇再度瀏覽東台灣的風光。
退休後,避居寒冷的北國,總懷念著台灣的溫暖天氣。過去我的活動,大半都在台灣西部從基隆到屏東的一條縱貫線上,特別集中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幾個大城市,對東台灣依然十分陌生,總以沒機會到東部暢遊為憾。因此兩年前當郭強生教授邀我來東華擔任一年的駐校作家時,我立刻欣然從命,內心有著終於夙願得償的感覺。
去年九月抵達東華以後,才發現東華的校園如此開闊,有山、有水,樹木成蔭,到處是綠色的草坪,甚至還有未曾開發的叢莽,為台省各大學所僅見。那時原來邀我的郭教授已經卸下系主任的擔子,承他多方照顧,使我很快進入情況。又承黃文樞校長和英美文學系楊芳枝主任的分別邀宴,紹介了校中各主管以及系中各同仁,使我從陌生步入熟悉。在英美文學系的創英所中,除邀我來的郭強生教授外,李永平教授原是舊識,曾珍珍教授則久聞大名,學期中承她親自下廚,使我們得識她濱海的雅居。也是我舊識的吳冠宏教授,如今改任通識中心主任,雖然比過去忙碌得多,竟也能多次撥冗把晤敘舊。巧的是我有兩位學生也在花蓮,一位是上文提到的胡馨丹老師,如今在慈濟大學執教,另一位是郭澤寬老師,原在教育大學,如今合併入東華了。他們也都對我關切有加,使我不致覺得生活在陌生的地方。當然接觸最多的是創英所的研究生們,他們都是有志寫作的青年,心中懷抱著將來成為作家的美夢。在當前的社會中,做為作家─特別是嚴肅文學的作家─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見得是一樁好事,因為在台灣的文學市場如此狹隘且又是小眾的情況下,餬口都成問題,遑論其他。然而,作家那一頂隱隱然發光的帽子對所謂的文藝青年仍具有特殊的誘惑力,所以才有這麼多莘莘學子從四面八方湧向東台灣這少有的文學創作所學習。從事文學和從事藝術,本來就是不計利害的一群人嘛,不然不如去習醫、學理工、法商,才是深諳實利之道。我發現這些研究生確是很有才華,想像力豐富,文筆也佳,而且有的甚至頗有個人的特色,潛力無限。只是若要希望同時成為文學的研究者、批評者,以為將來的稻粱謀,卻顯得十分不足,因為他們的志趣太過偏向創作了。我們也知道,今日研究魯迅可以獲得博士學位、教授頭銜,倘若魯迅再生,卻進不了學院的大門。這就是為什麼張愛玲在美國潦倒一生,不得不靠研究她作品的夏志清教授援助的原因。
我在東華素心里的學人宿舍住下以後,很幸運地接識了住在樓下的經濟系溫英幹教授,溫教授以識途老馬的資格時常做我的導遊,不但遊了花蓮一帶的山海,也嘗試了到老蕽溪泅水的滋味。巧的我們都是游泳的愛好者,所以每晨都會結伴到泳池晨泳;又因為在校都未攜眷,也常常相約共餐,吃遍了花蓮的名廚。由於溫教授的介紹,有了與圖書館張璉館長以及其他訪問教授一起共餐出遊的機會。溫教授是虔誠的基督徒,常跟我談一些宗教的道理。我雖然不是教徒,對宗教卻始終抱著敬畏和探索的態度,有好幾次聽他在山腳下的農村小教堂中證道,氣氛樸實而真誠,深覺宗教對台灣目前的亂象應該具有正面意義。可惜溫教授第一學期結束就退休回美國去了。
這一年,除了定時與研究生相聚外,很少離開東華。每逢週末,發現外地來的師生都離校他往,校園中驟然變得悄無人聲,只餘山風、鳥語而已,倒成為靜修的好所在。校園樹多,鳥類也多,時時聽到各種婉轉的鳥鳴,有的高亢,有的低迴,不過其中有一種聲音粗嘎,猶如蛙鳴,相當刺耳,後來發現原來是環頸雉的叫聲。此鳥,公雉綠色的頭飾,頸部有一條白色的環,母雉全身呈麻雀色,與北國野鴨雄雌的羽色一模一樣,在他處不易見到,應屬於保育的一類吧!每晨在去游泳池的途中,都會遇見牠們在綠色的草坪上奔走,有時達七八隻之多。
在一年的聘約即將結束的時候,幾位熱心的同仁,包括圖書館張璉館長、郭強生教授、通識中心吳冠宏主任等,發起舉行一次「閱讀馬森」的書展,同時還有演講、座談會、讀劇、徵文比賽等活動,為這一年的駐校生活增添了額外的光彩,使我十分感謝,也是未來的日子值得回味的一件大事。
東華校園地處中央山脈和濱海山脈之間的縱谷中,所住的三樓公寓兩面都有山影,一邊是層巒疊翠,另一邊是綿亙蒼蒼。我常佇立窗前,遙望遠山,晨昏晴雨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即使終日看山,也不覺得厭煩。(2009/04/27)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出籠之鳥與離水之魚
陶淵明在《歸田園居》中有云:「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有此思戀,必先有別離,此乃人生中的常情,故離別與思歸(包括流浪與歸家)形成古今中外文學中的兩大主題。我自己的生命過程也是如此,青年時別離家鄉,出外流浪,晚年時受著內在神秘的聲音的召喚,
回歸故鄉。
我的出生地本在黃河西岸的齊河縣城,幼年時為逃避戰禍而遠離家園,不想一別竟成永訣。如今那個古老的縣城已在政令下遷徙,從地表上失去了蹤影,成為荒野一片,兒時記憶中的家園,只剩下破碎的夢影。家人數度流徙,後來均在台灣聚首,而視台灣為第二故鄉。
我於一九四九年四月隨父抵台,時年尚不足十七歲。先就讀淡江中學,後轉宜蘭中學,畢業後考取師範學院國文系,又順利地進入國文研究所,然後即留在已改制為大學的師大國文系擔任講師。一晃十年就過去了。那時候正逢出國熱潮的時期,我自然心中也不免有此奢望,只是苦於學的是中國文學,外語能力本就不足,加上擱置多年,如何應付留學考試?又如何通過「托福」?幸而我學過兩年法語,適逢法國開始每年贈送我國三名獎學金,限三十歲以下的青年報考。那年我已二十八歲,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報名投考,不想意外地一擊中的,遂於一九六一年揚帆赴法研究電影、戲劇,從此遂開始了長達二十六年的海外流浪!
當時離開台灣的心情猶如一隻出籠的鳥,只覺得自由快樂,心中鼓脹著走天涯、開眼界的雄心壯志及對未來的憧憬。那時節台灣的政治高壓氣氛令人心頭沉重,社會上那種趨炎附勢、貪瀆成風的習氣也讓我們年輕的一代無法適應,離開,覺得是一種解脫。相反的,法國卻是個自由民主的國家。政治上是多黨競爭(包括當政的戴高樂的政黨和不當政的共產黨),種族上是白、黑、黃皆具,對他國的僑民,鮮少歧視。生活上,不管你是何色人種、穿何種衣服、做何種姿態,都會受到社會的包容,總之你不會感覺到有異樣的眼光在監視著你。巴黎又是著名的花都,有數不盡的彩色繽紛的花園和眾多使你流連忘返的博物館、美術館,加上自由的空氣,終老是鄉的外國僑民在所多有,使老而思歸倒不見得是必然的現象了。他國的文學巨擘,諸如愛爾蘭的喬艾斯、貝克特、俄國的阿達莫夫、羅馬尼亞的尤乃斯柯等均埋骨於此。
留法的頭幾年功課的壓力很重,無暇他務。直到一九六五年與友人共同創辦了《歐洲雜誌》,才又重拾起寫作之筆,除了戲劇與電影評論外,也寫出了一系列「法國社會素描」,後來以此書名及《巴黎的故事》書名先後在香港及台灣出版,台灣的爾雅版並特邀詩人席慕蓉畫了精美的插圖。在法國結婚生子,日子過得雖說平靜愉快,但是在我的內心中似乎存有一種不安定的因子,即友人所謂的命中犯有「驛馬星」是也。所以在一九六七年意外地接到墨西哥學院的聘約,也就不太遲疑地收拾行裝,告別了巴黎。
到墨西哥多少有一點探險的心態,因為從歐洲的觀點看來,墨西哥似乎帶有點蠻荒的色彩。事實上墨西哥真正尚有未曾開發的蠻荒之地,後來也曾找機會進入過原始的叢林。但是我們所居住的墨西哥的都城,卻也算是個現代的城市,有公園、超市、漂亮的商店、繁忙的交通,可惜的是貧富懸殊的現象非常嚴重。學校的教學與行政工作並未超過負荷,週末可以保留從事寫作。新環境,新刺激,從一九六七年開始撰寫一系列劇作,寄給當時主編《大眾日報副刊》的金溟若先生在台灣發表。這就是後來先由聯經出版公司、繼由書林出版公司出版的《腳色》一書。不久又寫完了以巴黎做背景的長篇小說《生活在瓶中》,也是先在《大眾日報》連載,後來先後由四季及爾雅出版社出版。那時候,受到金溟若先生的鼓舞和邀請,第一次為台灣的報紙開闢專欄。
居墨的數年,適逢中國大陸發生空前荒唐而殘酷的文化大革命。每天都會從廣播、電視以及報章新聞中獲知一些令人痛心疾首或啼笑皆非的消息,給我的心靈造成極大的衝擊,使我寫出了針對文革的一系列寓言《北京的故事》。這一系列寓言本由法文書寫,後來才又用中文重寫,一直到八0年代才首次部分在香港的《明報月刊》刊出,繼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全部刊畢,由時報文化公司出版成書,並有雷驤兄的妙筆插畫。現在都已改版三次,換過三回封面了。那一陣子對國家大事,不論是政治、文化,還是社會問題,都感覺有不少話要說。至於在哪裡說呢?倒的確是個問題。在大陸上說是絕對不可能的,在台灣說也不方便,幸好還有個比較自由的地區─香港,可以放言高論,於是便把要說的話寄到香港的《明報月刊》和《展望》雜誌發表,這些文章集成後來圓神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主政制的前途》一書。
正因為受到文革的刺激,我才萌生了鑽研中國文化及社會的想法。也許我算是個不耽溺於空想的人,常常會把心中的念頭轉化為行動,再加上「驛馬星」的驅動,遂申請了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課程。於是在一九七二年的秋天舉家遷往加拿大溫哥華,那時我已經有兩個孩子了。卸去教授的職位,重新做學生,心理上勢必要有一番調適的過程才行。雖然外表看起來尚可冒充青年,那年我實際上已經整整四十歲。既然又做了學生,便應該向至少比我年輕十歲的同學們看齊,總不能使他們感覺到我已經老氣橫秋了呀!我的調整與適應都進行得相當自然,我自己感覺又獲得了第二度的青春。但是我的家人卻適應不良,因此而犧牲了長達八年的婚姻生活。
我的真正的青春時光是在台灣渡過的。不過在感覺上好像很蒼白、很慘綠、很窒息….總之,像一隻鎖在籠中的鳥,不能飛,也不想唱,除了唸書之外,不懂人生有何樂趣,連戀愛的滋味也沒有真正嚐過。我不敢說那時我們的教育制度有什麼偏差,但至少我們的社會環境不是為青年人而準備的。現在回憶起來,我倒似乎覺得自己是在加拿大成長的。我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修社會學博士學位的那五年,是我思想最活躍、創造力最豐盛的時光,除了博士論文以外,還完成兩部短篇小說集《孤絕》與《海鷗》。前者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現已絕版,今秋將由麥田出版社重新付印;後者由爾雅出版社出版。於一九七七年獲得博士學位以後,重執教鞭的第一所大學是加國阿爾白塔省愛夢屯的阿爾白塔大學。愛夢屯位居加拿大內陸北方,是酷寒之地,冬季寒風凜冽,可以冷到攝氏零下二十度,多半時間難以做戶外活動,倒是可以關起門來寫作,使我完成了以溫哥華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夜遊》的大部分。同時應《中國時報週刊》主編高信疆之邀在該刊闢「愛夢屯隨筆」專欄。《夜遊》的最後部分好像是第二年轉往維多利亞大學執教時完成的。完稿後承白先勇兄安排在《現代文學》雜誌連載,然後由爾雅出版社及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先後出版。現已絕版,九歌出版公司正預備重新出版。時報文化出版的《M的旅程》系列中的篇章,大概也是在維多利亞時期開始寫起的。
維多利亞城是英屬哥倫比亞省的首府,風光明媚,氣候溫和,但地處溫哥華島,與加國大陸阻隔,令人感覺如置身世界末端。只憑山光水色,不足以饜飽渴慕文化的心靈,因此一年後就轉往英國的倫敦大學任教。英國雖然也不過是島國,但由於十九世紀以來的國勢與海上的霸權,二十世紀的倫敦儼然成為世界文化與金融中心,也是各國人才薈萃之地。我在倫敦安定下來,買了公寓,一呆就是八年。其間,除了為國內的報章雜誌撰稿外,曾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金恆煒之邀,在該副刊用不同的筆名開了「東西看」和「述古道今」兩個專欄。後由圓神出版社及聯經出版公司分別出版了《文化•社會•生活》、《東西看》與《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三本文集。同一個時期,也為陳雨航兄主編的《工商時報週日版》開了「天外集」專欄。此專欄文章集成爾雅出版社出版的《在樹林裡放風箏》一書,後由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以《愛的學習》書名重新出版。出乎意外地此書所收之文受到高雄《太平洋日報副刊》主編的錯愛,竟在出書之後又在該刊連載了一年多。也曾應《聯合報副刊》主編瘂弦兄之請,在《聯副》連載了「墨西哥憶往」系列,交圓神出版社出版。
在英倫名義上住了八年,實際上只有六年。我在倫大剛剛教了兩年書,就於一九八一年外出研究了一年。倫大對教師的待遇實在不薄,這一年休假除保有了薪資之外,又承倫大及英國文化協會支付了所有在國外的費用。這一年主要是到大陸南開、北大、山東、南京、復旦等大學講學,並趁機在大陸、香港和台灣考察、研究中國現代戲劇,後來利用這一年所蒐集的資料和研究的成果寫成了《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一書。那時候大陸剛剛對外開放,仍然殘留著文革腥羶的異味和三十年無產階級專政的業績,令我印象深刻,歸來後寫成了聯經出版的《大陸啊!我的困惑》。一九八三年,國內成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承創系的主任姚一葦先生盛情相邀,我又從倫大休假一年,返國擔任客座教授。一九八四年夏才重返英倫。在英國的這些年,除了教學、研究之外,主要的時間花在了撰寫專欄上。有一年每星期必須撰寫三篇專欄,因此可說與國內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
從一九六一年出國,到一九八一年才第一次返國。為什麼整整二十年未曾踏入國門?主要緣於腦中所存留的一九六一年前的印象,那時感覺台灣絕對不是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特別不適於從事寫作或藝術工作的人。這樣的人不怕物質條件有多麼艱苦,唯獨需要有充分的自由─任意說話和任意表現的自由,恰恰這兩樣在解嚴以前的台灣都是缺乏的。可是一九八一年返國後感覺國內的氣氛與過去大不相同了,在政治上居然出現了反對派,也出現了敢於放言高論的黨外雜誌,令人感到氣象一新。
其實早在一九七五我赴香港蒐集博士論文資料的那一年,在西方文化中浸染了十四年之久的心靈又落入中國文化的氛圍中,忽然喚醒了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感,使我體會到不論異國的巴黎或溫哥華多麼美好,唯獨欠缺了我的語言、我的文化,那些以前未曾意識到的我心靈深處最渴望的滋養。我感覺到自己像是一條魚,適宜生存在故淵的水中,哪怕那水是渾濁的也似乎無關緊要了。回想在國外這些年的創作,小說的背景只能放在外國的城市;劇作呢,一般都沒有具體的背景。我寫的雖然多半是中國人,可是他們都是無根的,像萍草,像飛蓬,看了令人心酸。這種無根的感覺在居英的那幾年中時時出現,因此八一年後每一個暑假都是回到台灣渡過的,名之謂「充電」,實際上就是追求重回母親懷抱的那份溫存。特別當八三年在台北客座一年返回英倫後,那種離水之魚的感受竟然越來越強烈了。我不是羈鳥,也不是池魚,我是失林之鳥、離水之魚,比起羈鳥、池魚的情況,更加令人難耐。而況,我的父母親垂垂老矣,還有多少日子可以陪伴在他們的身旁?我的朋友、我的青年時期的回憶都在這裡,終於在一九八七年下了歸根的決心,也結束了二十六年海外流浪的日子。雖然無法回歸我的初生之地,但能夠回歸我的第二故鄉,於願足矣。我的父母埋骨於此,將來這裡也是我的安葬之處了。
對一個寫作的人而言,寄居異鄉並非絕對有礙於一己的成就,有人甚至放棄自己的母語用第二語言寫作,例如波蘭人康拉德用英文寫作,愛爾蘭人貝克特用法文寫作,俄國人納布科夫用美文寫作,都大有成就。更多的人,雖然羈留異鄉,仍然使用母語創作。我的很多作品也都是在國外寫成的。不停的時空轉換,帶給我更多的刺激,靈感不虞匱乏。如果我的作品也具有一點點普遍性與多樣性,應該歸功於我曾經生活在多樣的人種、語言與不同的風土人情之間。我自覺二十六年的海外生活肯定比固守一地給予我更大的滿足。當然回國以後,我可以寫出更多發生在本土的事情,例如《窖鏹》、《旋轉的木馬》、《我們都是金光黨》之類。只是為了寫作,四海皆可為家。回歸,主要來自內在生命的需求,正如一條離水的魚,必須回到源頭活水中才能獲得真正的安適。 2000/7/7
馬森著作評論索引(根據徐錦成博士整理)

一、一般評論索引
1980年10月25日,林清玄〈尋找急流中的湖泊──在撞擊中創作的馬森〉,《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又收入《在刀口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3月。
1981年3月15日,白先勇〈新大陸流放者之歌──美、加中國作家〉,《聯合報副刊》。
1982年6月4日,邱燮友〈花開次第憶門前〉,《中華日報》。
1983年11月20日,傅偉勳〈「可憐的」沙特──馬森先生《可憐的沙特》讀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4年6月,陳明順(陳雨航)〈馬森的旅程〉,《新書月刊》,9期,頁21-28;又收入馬森《文學的魅惑》,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1984年6月,文建會《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上)頁377,臺北,文建會。
1984年6月10日,碧邑〈不為迎合讀者而寫作的馬森〉,《民族晚報》。
1984年9月,張寧靜〈談人生的困局──試與馬森的困局溝通〉,《新書月刊》,12期。
1985年9月,田新彬,〈如海鷗般遨翔在天際的馬森〉,《我們的雜誌》,6期;又收入田新彬《作家、作品、生活》,臺北,我們的出版社,1987年3月。
1985年11月10日,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第一集)──馬森部份,臺北,爾雅出版社。
1986年6月,季季〈一個複雜世界的議論者〉,蔣勳等《希望我能有條船》,臺北,爾雅出版社。
1987年8月,瘂弦〈三面馬森──文學批評、戲劇、小說與散文〉,《墨西哥憶往》,臺北,圓神出版社。
1987年8月27日,聯副編輯室〈訪馬森〉,《聯合報副刊》。
1987年10月10日,崔靜萍〈飛向那一方自由的天空──馬森快談〉,《金石堂文化廣場月刊》,34期。
1988年1月2日,陳義芝〈北風南枝詞──馬森的文化之路〉,《聯合報副刊》。
1988年6月,陳雨航〈訪問馬森〉,《出版情報》,2期。
1989年5月1日,周相露,《風采──作家的影像》(周相露攝影集)─馬森部份,臺北,爾雅出版社。
1990年10月,潘亞暾〈馬森與馬奎斯〉,《聯合文學》,6卷12期。
1990年12月,《中國現代文學辭典》,頁445,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1年5月,校刊編委會〈訪馬森〉,《鐸聲》,台灣省立屏東師範學院。
1991年7月,賴伯疆《海外華文文學概觀》,頁224-237,廣州,花城出版社。
1991年7月,王晉民《台灣文學家辭典》,頁19-21,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1月,秦亢宗《二十世紀中華文學辭典》,頁966、1037-1038、1041-1042,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2年5月,王景山《台港澳暨海外華文作家辭典》,頁16-18,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3年1月,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下卷․第四編中篇第七章第四節:叢甦、張系國、馬森與後期的「留學生文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3年5月12日,徐志嘯〈我的鄰居〉,香港《大公報․文學》。
1994年1月10日,張默、隱地編《當代台灣作家編目:1949~1993年爾雅篇》,頁93-95,臺北,爾雅出版社。
1994年4月10日,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第一集增訂版)──馬森部份,臺北,爾雅出版社。
1998年5月,吳瑩真〈文心與史識的交織──馬森教授的文學評論〉,《中央月刊․文訊別冊11》,151期。
1998年12月1日,陳靜雪記錄整理〈孤絕的夜遊─馬森的文學人生路〉,臺北世新大學演講,《中央日報副刊》;又收入林黛嫚主編《拿起筆來,你就是作家》,中央日報社,1999年11月。
2001年8月,林麗如〈理性與感性的雙重書寫──專訪馬森教授〉,《文訊》,190期。
2001年10月19日,龔鵬程〈閱讀馬森〉,《聯合報副刊》。
2001年10月19日,徐錦成〈追尋一種自由飛翔的姿態〉,《中央日報副刊》。
2002年10月19日,曹順慶、唐小林〈寫實主義的維度──略談文學批評中的一個價值觀〉,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二、小說評論索引
1977年4月,陳克環〈馬森《癌症患者》〉,《書評書目》,第24期。
1978年10月,童大龍〈情緒與昇華〉,《書評書目》,第66期。
1978年11月5日,亮軒〈天問──讀馬森《生活在瓶中》〉,《時報週刊》。
1983年,蘇小歡〈是真性情乃成世界──論《北京的故事》寓言之五〈驅孤〉〉,《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3年10月,陸士清等〈馬森〉,《台灣小說選講》下,頁363-365,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84年1月9日,白先勇〈秉燭夜遊──簡介馬森的長篇小說《夜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4年2月8日,壹闡提(李喬)〈從人物的感覺出發──小論聯副作品《尋夢者》〉,《聯合報副刊》。
1984年3月14日,李歐梵〈馬森的寓言文學──讀《北京的故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4年5月,龍應台〈燭照《夜遊》〉,《新書月刊》,8期。
1984年5月31日~6月1日,陳少聰〈她是清醒的夜遊者〉,《聯合報副刊》。
1984年9月,龍應台〈孤絕的人──評析馬森的《孤絕》〉,《新書月刊》,12期。
1984年9月15日,廖宏文〈何不秉燭遊?──讀馬森的《夜遊》〉,《中央日報副刊》。
1984年9月23日,龍應台〈文學批評不是這樣的〉,《中央日報副刊》。
1984年10月,楊宗潤〈紅塵是非不到我──隨馬森秉燭「夜遊」〉,《文訊》,14期。
1984年10月22日,楊宗潤〈文學批評為什麼是這樣的?〉,《中央日報副刊》。
1984年10月24日,羊牧〈寫寫「讀後感」又何妨?〉,《中央日報副刊》。
1984年11月5日,廖宏文〈文章千古事〉,《中央日報副刊》。
1984年11月10日,思思〈《夜遊》〉,《爾雅人》。
1984年12月19日,吳娟瑜〈《夜遊》的女性觀〉,《國語日報》。
1985年2月,林柏燕〈評《孽子》、《夜遊》〉,《文訊》,16期。
1985年4月,林玉雲〈我讀《夜遊》〉,《文訊》,17期。
1985年6月,楊宗潤〈喜歡,不喜歡──從《孽子》/《夜遊》說起〉,《文訊》,18期。
1985年6月,康來新〈生命瓶頸寫作瓶頸〉,《聯合文學》,1卷8期。
1985年12月,陳明智〈秉燭夜遊悟人生:馬森小說《夜遊》面面觀〉,《文藝月刊》,198期。
1988年4月,作者不詳〈《巴黎的故事》〉,《文化貴族》,3期。
1988年4月,黃維樑《中國當代短篇小說選》第一集編者的話(附:馬森〈鴨子〉),香港新亞洲文化基金會。
1988年5月10日,劉慧媛〈獨立蒼茫代心聲:讀馬森的《孤絕》〉,《自由時報》。
1988年6月,楊錦郁〈安定是為了尋求另一個變動──馬森談小說經驗〉,《文訊》,36期;又收入楊錦鬱《嚴肅的遊戲─當代文藝訪談錄》,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
1989?年,黃維樑《港臺海外華文文學作品》八輯,兩岸及香港「精華游四海」指南 ?
1989年4月1日,墨芙、右伊人、艾苓〈轉化至美․孤絕的話〉,《書香廣場》,頁8-9。
1989年9月1日,吳海燕〈稠人敞座中的孤客──我看《孤絕》〉,《當代》,41期。
1990年1月,楊國榮〈象徵、規律、生死錯位──讀馬森的《鴨子》〉,香港《文學世界》,頁120-124。
1990年4月,朱春花〈馬森小說簡論〉,《台灣文學的走向》,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0年6月20日,李介偉,〈《夜遊》讀後感〉,高雄文藻學院《文藻》,22期。
1993年5月22日,張成覺〈宏觀兩岸小說──王蒙、馬森演講小記〉,香港《星島日報》。
1994年3月,黃碧端〈愛的形變──我讀馬森的《M的旅程》〉,《聯合文學》,113期。
1994年3月24日,楊凱麟〈馬森恣寫潛意識變奏九曲─深化「他人即地獄」〉,《中國時報․開卷版》。
1994年5月15日,廖鹹浩〈無聲的吶喊/有形的變化──論馬森的《M的旅程》〉,《中時晚報 時代書房》。
1994年8月,吳海燕〈放逐的靈魂──試評馬森《M的旅程》〉,《文訊》,106期。
19? ,思築〈瓶頸中的生命──《生活在瓶中》〉,《參與者月刊》?
1999年1月,王立言、盧濟恩、趙祖謨主編《中國文學通典․小說通典》,頁1061-1062,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1年1月,張明亮〈朝朝暮暮,陽台之下──讀馬森短篇小說《孤絕․陽台》〉,《聯合文學》,第195期。
2001年5月,黃錦珠〈在暗夜中遊歷與探索──讀馬森《夜遊》〉,《文訊》,187期。
2002年10月19日,簡文志〈想像態的抗議文學:論《北京的故事》書寫策略〉,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羅夏美〈延展夢境碎片;折射人生冷光──解讀馬森《M的旅程》〉,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唐瑞霞〈生活在繭中──《M的旅程》解讀〉,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8年7月20日,白先勇〈秉燭夜遊──馬森的長篇小說《夜遊》〉,隱地編《白先勇書話》,臺北爾雅出版社,頁114-123.
2008年9月,謝鴻文〈俯視人生的晚景─讀馬森《府城的故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17期。

三、散文評論索引
1987年2月1日,廖玉蕙〈以有限追無限──評《在樹林裡放風箏》〉,《聯合文學》,3卷4期。
1988年8月2日,吳興文〈馬森的返鄉經歷──《大陸啊!我的困惑》〉,《聯合晚報》。
1988年12月1日,尼洛〈試解大陸困惑──讀馬森《大陸啊!我的困惑》〉,《文訊》,39期。
19? ,陳秋梅〈橄欖一般的回味──《在樹林裡放風箏》〉,《參與者月刊》?
2005年6月,黃維樑〈評馬森《秋日紀事》〉,原載楊松年主編《世華散文評析》,唐山出版社;收入馬森《維城四記》,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3月。
2008年12月,黃維樑〈穿梭在人間與天堂─評馬森《旅者的心情》〉,《印刻文學誌》第五卷第四期,頁194-197。
2008年12月12日,王蒙〈永遠的同學─跋馬森《旅者的心情》〉,《聯合報副刊》。
2009年2月15日,陳艷〈旅者的心語─評馬森《旅者的心情》〉,上海《新聞晨報》。
2009年3月6日,楊溢〈閱盡滄桑、抒盡感慨─讀馬森《旅者的心情》〉,上海《文匯讀書週報》。
2009年3月15日,黃維樑〈穿梭在人間與天堂─馬森《旅者的心情》序〉,
香港,《大公報 文學》〉。
2009年3月16日,卜昌偉〈王蒙盛讚老同學著作《旅者的心情》〉,北京《京華時報》
2009年3月16日, 朱玲〈《旅者的心情》:马森散文集王蒙作跋〉,《北京青年报》。

四、戲劇評論索引
1978年9月17日,林清玄〈戲劇文學的建立──讀《馬森獨幕劇集》〉,《時報週刊》;又收入林清玄《在暗夜中迎曦》,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9月。
1978年11月5日,林俠安〈戲劇文學的建立──談《馬森獨幕劇集》〉,《自立晚報》。
1980年1月,亮軒,〈看《馬森獨幕劇集》〉,《幼獅文藝》,313期。
1980年5月,唐文標〈做人的悲劇──試論《竇娥冤》及擇善問題〉,《時報雜誌》,25期。
1984年1月27日,黃慶萱〈探荒──觀荒謬劇《腳色》有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5年3月,林克歡〈馬森的荒誕劇〉,北京《劇本》。
1985年8月12日,姚一葦〈出版《馬森戲劇論集》的意義〉,《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6年2月,王德威〈吹縐一池春水─評《馬森戲劇論集》〉,《聯合文學》,2卷4期。
1986年9月1日,亮軒〈一個新的起點──讀《馬森戲劇論集》〉,《中央日報副刊》。
1988年3月,黃美序〈「腳色」的特色──評馬森《腳色》〉,《聯合文學》,4卷5期。
1989年8月,公仲、汪義生〈姚一葦、馬森、張曉風等的戲劇〉,《台灣新文學史初編》下編第六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14日,黃美序〈評《當代戲劇》〉,《中國時報․開卷》。
1991年9月15日,李奭學〈見「林」不見「樹」──評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中時晚報․時代文學》。
1991年12月8日,張妮娜〈走出迷宮──我看《三個不能滿足的寓言》,《民眾日報》。
1992年5月,葉龍〈馬森論曹禺的《雷雨》〉,《文訊》,79期。
1993年,翼鳴〈台灣學者論《雷雨》〉,《戲劇》,1993年第1期(總第67期)。
1993年2月,王墨林、王友輝〈九二實驗劇展彙評─4《三個不能滿足的寓言》〉,《表演藝術》,4期。
1993年6月,賈亦棣〈話劇史的新編──《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讀後〉,《表演藝術》,8期。
1993年12月1日,余林〈劇作與劇作家才情──《花與劍》留給我的思緒〉,當代華文戲劇創作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主辦)。
1993年12月1日,陳載澧,〈《花與劍》的斷想〉,當代華文戲劇創作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主辦)。
1994年2月,王晉民主編,《台灣當代文學史》第41章〈馬森的戲劇〉,頁787-798,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2月22日,徐志嘯〈值得一讀的戲劇評論集──讀馬森《東方戲劇․西方戲劇》〉,香港《大公報․讀書與出版》。
1994年4月1日,徐學/孔多〈論馬森獨幕劇的觀念核心與形式獨創〉,福州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集刊》,1994年第1期。
1994年4月15日,曹明〈於荒誕中觀照人生──漫談馬森的戲劇創作〉,南京江蘇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4年第1期(總第8期);又收入田本相主編《台灣現代戲劇概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8月。
1995年,周可〈馬森戲劇理論的內在理路及觀念系統〉,南京《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5年第4期。
1995年2月,林克歡〈大陸舞臺上的台灣話劇〉,《表演藝術》,28期。
1997年,曹明〈表現台灣現代都市人的心態──漫談馬森的戲劇創作〉,《台灣研究》,1997年第4期。
1997年9月,陳怡錦〈對於馬森獨幕劇的詮釋〉,成功大學藝研所學刊《藝術論衡》第三期。
1997年12月,王新民《中國當代戲劇史綱》,頁410-4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年,朱壽桐主編〈以馬森為代表的台灣現代主義戲劇〉,《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下卷,江蘇教育出版社,頁812-816。
1999年1月,麼書儀、王永寬、高鳴鸞主編《中國文學通典․戲劇通典》,頁875、977,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0年,彭耀春〈馬森對話劇現實主義傳統的超越與回歸〉,《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總第90期)。
2000年6月16日,桂迎〈花非花、劍非劍之合璧與裂變──台灣戲劇《花與劍》〉校園戲劇版導演後記,浙江大學藝術學系。
2001年7月,聯合文學編輯部〈馬森戲劇檔案〉,《聯合文學》,第201期。
2002年10月19日,朱俐〈馬森獨幕劇演出的哲理性與趣味性〉,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林湘華〈「我」詢問、故「我」存在──解析馬森《花與劍》〉,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郭澤寬〈作家劇場──戲曲現代化的指標〉,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陳素雲〈馬森的左翼戲劇論──以曹禺戲劇為例〉,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徐錦成〈馬森近期(1990~2002)戲劇的變與不變〉,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林國源〈馬森戲劇創作與戲劇批評的美學論辯──從《花與劍》的創作思辨談馬森戲劇批評的文化記號論〉,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林偉瑜〈中國第一位荒謬劇作加馬森─二度西潮下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馬森劇作〉,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曹明〈馬森戲劇理論三題〉,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2年10月19日,彭耀春〈與五四以來的話劇傳統大異其趣─論馬森戲劇集《腳色》〉,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
2003年3月,張憲堂〈淺論《蛙戲》戲劇文本〉,光武技術學院《光武學報》第二十六期,頁105-110。
2003年5月23日,曹明〈台灣版《救風塵》〉,上海《文匯讀書週報》。
2005年8月,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編〈馬森戲劇〉,《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頁359-360。
2006年12月,〈學者、劇作家馬森〉,田本相主編《中國話劇百年圖史》,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頁632-633。
2007年11月,〈馬森〉,劉平《中國話劇百年圖文志》,武漢出版社,頁222-223。.
2008年1月,溫虹雯〈馬森《花與劍》中的人生追尋與抉擇〉,孟樊主編《小說與戲劇的逆光飛行─新世代現代文學作品七論》,臺北楊智文化公司,頁155-172。
五、專書評論
2003年10月,龔鵬程主編:《閱讀馬森-馬森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文學。
2004年12月,石光生著:《馬森》(資深戲劇家叢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書序
1965
〈創刊的話〉,1965巴黎《歐洲雜誌》。
1972
〈自序《法國社會素描》〉,1972香港大學生活出版社。
1978
〈文學與戲劇─《馬森獨幕劇集》代序〉,1978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懷念在巴黎的那段日子─《生活在瓶中》代序〉,1978台北四季出版社。
〈序王敬羲等著《香港億萬富豪列傳》〉,1978香港文藝書屋。
1979
〈孤絕的人─《孤絕》代序〉,1979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4
〈海鷗的遐想─《海鷗》代序〉,1984台北爾雅出版社。
〈序隱地《心的掙扎》,1984台北爾雅出版社。
1985
〈《孤絕》三版序言〉,1985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七十三年短篇小說選》編選前言〉,1985台北爾雅出版社。
1986
〈我觀察與理解中國社會的一些門徑─寫在《文化社會生活─馬森文論一集》〉,1986台北圓神出版社。
〈英格瑪•柏格曼的藝術─序陳少聰《柏格曼與第七封印》〉,1986台北爾雅出版社。
1987
〈自序《巴黎的故事》〉,1987台北爾雅出版社。
〈自序《電影 中國 夢》〉,1987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古塤的記憶─自序《墨西哥憶往》〉,1987台北圓神出版社。
〈緣─題龍應台《野火集外集》〉,1987台北圓神出版社。
1988
〈序《中國民主政制的前途》─馬森文論三集〉,1988台北圓神出版社。
〈《大陸啊!我的困惑》前言〉,1988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序《樹與女─當代世界短篇小說選》〉,1988台北爾雅聯經出版社。
1990
〈繭式文化《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代序〉,1990台北聯經爾雅出版公司。
〈藝術的退位與復位─序高行健《靈山》〉,1990、2000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1
〈自序《當代戲劇》〉,1991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序《小王子》〉,1991台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2000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序蔡詩萍《三十男人手記》〉,1991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序張啟疆《如花初綻的容顏》〉,1991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2
〈四十年寫作的歷程:反省與自勵─《馬森文集》總序〉,1992台南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
〈文學危機中的新潮小說─序《潮來的時候》與《弄潮兒》〉,1992台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
〈序王雲龍《鄉土台灣》〉,1992,台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
1994
〈《北京的故事》新版序言〉,1994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序裴在美《無可原諒的告白》〉,1994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序李宛怡《Innocent Blues-李宛怡文學作品1988-94》〉,1994作者自印。
1996
〈腳色式的人物─《腳色》新版序〉,1996台北書林出版社。
〈自剖與獨白─序林名謙《掛中、小羊與父親》〉,1996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遇到了一位天生的作家─序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1996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廣州花城出版社。
〈講不完的北京的故事─序欒睿、胡小琳等《北京鳥人》〉,1996台北新新聞。
1997
〈自序《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1997台北聯合文學經出版社。
〈序《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1997台北駱駝出版社。
〈寫在《我們都是金光黨/美麗華酒女救風塵》前頭〉,1997台北書林出版社。
〈王敬羲的小說─序王敬羲《囚犯與蒼蠅》〉,1997廣州花城出版社。
1999
〈自序《追尋時光的根》〉,1999台北九歌出版社。
〈序《石光生散文集》〉,1999台南市文化中心。
〈序李郁《天狼星上升》〉,1999台北大麥出版社。
〈序張民《心靈的眼睛》〉,1999作者自印。
2000
〈《戲劇─造夢的藝術》代序〉,2000台北麥田出版社。
〈序林偉瑜《當代台灣社區劇場》〉,2000台北揚智出版社。
2001
〈琴瑟和鳴是人生大幸─序埃曼紐▪羅布萊斯《愛在維蘇威》〉,2001台北先覺出版社。
2002
〈文學的迷思《文學的魅惑》代序〉,2002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3
〈跨世紀台灣小說成績單─序九歌《中華文學大系1990-2003˙小說卷》〉,2003台北九歌出版社。
〈北京的時代新女性─序張抗抗《作女》〉,2003,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4
〈序石光生《台灣世紀末續曲》〉,2004,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為台灣「苦難靈魂」發聲─序石光生《福爾磨SARS我們不是這樣長大的
》〉,2004,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2005
〈一把野火燒出一片天─題龍應台《野火集二十週年紀念版》〉,2005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2006
〈《馬森小說集》總序〉,2006台北印刻出版社。
〈旅者的心情─自序《東亞的泥土與歐洲的天空》〉,2006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再修正版序〉,2006台北聯合文學經出版社。
〈序姜啟哲譯韓文版《中國的演劇》(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2006韓國首爾。
2007
〈自序《維城四紀》〉,2007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序陳素雲《曹禺研究》〉,2007,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序徐錦成《鄭清文童話現象研究─台灣文學史的思考》〉,2007台北秀威資訊公司。
〈為曉風的戲劇定位─序張曉風《曉風戲劇集》〉,2007,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8
〈與府城之緣─自序《府城的故事》〉,2008台北印刻出版社。
2009
〈序《2008第七屆兩岸傳播暨影像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收入專集作品(以出版年代排序)
1972
〈兩個世界 兩種文化〉(論述),中國時報主編《風雨故人》,1972台北晨鐘出版社,頁87-90。
1975
〈癌症患者〉(短篇小說),高上秦主編《當代中國小說大展》第二輯,1975台北時報出版公司,頁353-380。
1976
〈癌症患者〉(短篇小說),朱西甯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年選短篇小說》,1976台北巨人出版社,頁100-119。
1980
〈康教授的囚室〉(短篇小說),《小說工作坊─聯副六八年度小說選(1)》,1980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41-62。
1981
〈康教授的囚室〉(短篇小說),《日頭雨─聯副安十年文學大系小說卷》,1981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41-160。
1983
〈孤絕〉(短篇小說)、〈康教授的囚室〉(短篇小說),陸士清等編《台灣小說選講》(下),1983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363-392。
〈等待來信〉(短篇小說),李黎編《海外華人作家小說選》,1983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連書店,頁210-219。
1984
〈尋夢者〉(短篇小說),李喬編《七十二年短篇小說選》,1984台北爾雅出版社,頁261-269。
〈記大英圖書館〉,梁實秋等著《大書坊》,1984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51-157。
1986
〈我是〉(詩)、〈情人〉(隨筆)、〈遠帆〉(短篇小說),《希望我能有條船》,1986台北爾雅出版社,頁1-34。
〈我的房東〉(散文),田新彬選編《海的哀傷─海外作家散文選》,1986台北希代書版公司,頁159-168。
1987
〈電影對小說的影響─評《小鎮醫生的愛情》〉,陳幸蕙編《七十五年文學批評選》,1987台北爾雅出版社,頁101-114。
〈一抹慘白的街景〉(短篇小說),愛亞編《街景之種種》,1987台北道聲出版社,頁9-22。
1988
〈世界文學新象─現代小說的發展趨勢〉,《講座專輯》3,1988台中市立文化中心,頁72-83。
〈鴨子〉(短篇小說),《中國當代短篇小說選》第一集,1988香港新亞洲文化基金會,頁110-124。
〈雲的遐想〉(散文)、〈在樹林裡放風箏〉,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1),1988台北新地出版社,頁209-212。
1989
〈父與子〉(短篇小說)、〈孤絕〉(短篇小說),齊邦媛主編《台灣一九七0─一九八九: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貳》,1989台北九歌出版社,頁527-552。
〈花與劍〉(劇作),黃美序主編《台灣一九七0─一九八九: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戲劇卷壹》,1989台北九歌出版社,頁107-136。
〈電影對小說的影響─評《小鎮醫生的愛情》〉(評論),李瑞騰主編《台灣一九七0─一九八九: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壹》,1989台北九歌出版社,頁561-570。
〈旋轉的木馬〉(短篇小說),蕭颯等著《愛情的顏色》,1989台北圓神出版社,頁41-60。
〈迷失的湖〉(短篇小說),《愛情的顏色─當代小說選I》,1989台北合志文化公司,頁133-158。
〈父與子〉(短篇小說),朱天心等著《親情之書》,1989台北林白出版社,頁135-148。
〈在樹林裡放風箏〉、〈生年不滿百〉、〈愛的學習〉、〈快樂〉、〈多一點與少一點〉、〈漫步在星雲間〉(散文小品),琦君等著《向未來交卷》,1989台中晨星出版社,頁177-186。
〈性格〉(簡論),薇薇夫人編《智典》,1989台北一葦國際公司出版部,頁72-73。
〈今天的事,今天做!〉(簡言),曹又方主編《改變一生的一句話》,1989台北圓神出版社,頁76-77。
〈生命與愛〉(簡論),丁乃竺等著《名家談愛》,1989台北方智出版社,頁46-47。
1990
〈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從台灣的舞台發展說起〉,《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1990海峽文藝出版社,頁182-195。
〈在樹林裡放風箏〉(散文)、〈雲的遐想〉(散文),郭楓主編《台灣藝術散文選》二,1990天津百花出版社,頁213-220。
〈兩次苦澀的經驗〉(散文),鄭明娳、林燿德選註《成長─人生五題》,1990台北正中書局,頁100-107。
〈燈下〉(極短篇),劉小梅編《攀登生命的高峰》,1990台北業強出版社,頁97-101。
牧者〈人際關係〉,《方向》,1990台北幼獅文化公司,頁66-70。
1991
〈放在天空中的風箏─談社會學與文學〉,《文學與人生》,1991台北華視文化公司,頁85-115。
〈演員劇場與作家劇場〉,《文學與美學》第二集,1991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311-328。
〈兒子的選擇〉(極短篇),《爾雅極短篇》,1991台北爾雅出版社,頁41-44。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in Mainland China: Kao Hsing-chien’s The Bus Stop”in Bih-jaw Lin(ed.), Post-Mao Sociopolitical Change in Mainland China, 1991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ROC, pp.139-148.
〈但漢章的《情人》〉,李道明編《一個電影作家的誕生─但漢章紀念文集》,1991台北電影資料館,頁303-307。
〈中國文學中的戲劇世界〉,《人生的智慧─文化講座專輯2》,1991台南縣文化中心,頁181-192。
〈旅中之友─西葡行紀〉(遊記),余光中等著《浪漫之旅》,1991台北圓神出版社,頁43-50。
〈兒子的選擇〉(小品),江兒編《快樂藍調─小品三部曲:輕鬆章》,1991台中晨星出版社,頁27-30。
〈討論女性主義,區分有意無意〉(評論),文訊雜誌社主編《苦難與超越─當前大陸文學二輯》,1991台北文訊雜誌社,頁114-116。
1992
〈台灣文學中的台灣結與中國結〉,《講座專輯》8,1992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頁121-172。
〈我在師大的日子〉(散文),梅新主編《繁華猶記來時路》,1992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頁97-104。
〈尋夢者〉(短篇小說),《洪醒夫小說獎作品集》,1992台北爾雅出版社,頁21-30。
〈情境的魅力〉(評論),《極短篇美學》,1992台北爾雅出版社,頁119-122。
〈給兒子的一封信〉(書信),蘇偉貞編《拿世界來換你》,1992台中晨星出版社,頁97-104。
〈現代小說的一些流派〉(演講),《傾聽與關愛─文化講座專輯3》,1992台南縣文化中心,頁152-169。
1993
〈「台灣文學」的中國結與台灣結-以小說為例〉(論文),鄭明娳、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1993台北正中書局,頁172-223。
〈電影對小說的影響-評《小鎮醫生的愛情》〉(評論),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1993台北正中書局,頁445-455。
〈現代戲劇〉,《國學導讀》(五),1993台北三民書局,頁335-381。
〈台灣文學中的中國結與台灣結〉(演講),《講座專輯八》,1993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頁121-172。
〈文化的躍升〉(舞評),余光中等著《雲門舞話》,1993台北雲門舞集,頁207-213。
1994
〈中國話劇的分期〉,黃維樑編《中國現代文學論文集》,1994香港公開進修學院,頁293-309。
〈中國現代舞台上的悲劇典範─論曹禺的《雷雨》〉,黃維樑編《中國現代文學論文集》,1994香港公開進修學院,頁310-337。
〈導讀〉,朱光潛著《談文學》,1994台北書泉出版社,頁3-7。
〈現代戲劇〉,《文藝休閒說帖》,1994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成人教育中心,頁137-146。
〈桂林之美〉(散文),瘂弦編《散文的創造─聯副名家散文選》上,1994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62-64。
〈鴿子飛來〉(散文),《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1994台北縣漢光文化公司,頁21-34。
1995
〈八十年代台灣小劇場運動〉,張寶琴等編《1949-1993四十年來中國文學》,1995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頁211-230。
〈哈哈鏡中的映象-三十年代中國話劇的擬寫實與不寫實:以曹禺的《日出》為例〉(論文),《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民族國家論述-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1995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265-281。
〈城市之罪─論現當代小說的書寫心態〉,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1995台北時報出版公司,頁179-204。
〈窖鏹〉(短篇小說),鄭麗娥主編《露水─當代小說家精選集》,1995台北時報出版公司,頁41-48。
1996
〈八0 年以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96文化建設委員會,頁19-34。
〈現代舞台劇的語言〉,彭小妍主編《認同、情慾與語言》,1996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211-234。
〈從寫作經驗談小說書寫的性別超越〉,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1996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頁1159-124。
〈有關牟宗三先生的幾件小事〉,蔡仁厚、楊祖漢主編《牟宗三先生紀念集》,1996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頁479-483。
〈演員:迷失自我的危機〉(論述),趙衛民主編《每個人都有大智慧》,1996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11-114。
1997
〈鄉土vs.西潮-八0年以來的台灣現代戲劇〉(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學與社會》,199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483-495。
〈尤乃斯柯與聯副〉,瘂弦主編《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1997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67-170。
1999
〈二度西潮的弄潮人─論姚一葦《姚一葦戲劇六種》〉,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點研討會論文集》,1999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415-423。
〈孤絕的夜遊─馬森的文學人生路〉(演講),林黛嫚主編《拿起筆來,你就是作家》,1999台北中央日報,頁69-78。
2000
〈現代戲劇在台灣的美學走向〉(論文),《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173-192。
〈台灣小劇場的回顧與前瞻〉,方梓勳編《新紀元的華文戲劇─第二屆華文戲劇節(香港1998)研討會論文集》,2000香港戲劇協會,頁89-99。
〈天魚〉(寓言),張曉風編《小說教室》,2000台北九歌出版社,頁259-267。
〈情色與色情文學的社會功用〉(論文),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頁173-192。
〈一種另類的現代文學史觀─論蘇雪林教授《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論文),杜英賢主編《海峽兩岸蘇雪林教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高雄財團法人亞太綜合研究院、永達技術學院,頁245-262。
〈尋夢者〉(短篇小說),王德威編《爾雅短篇小說選》第二集,2000台北爾雅出版社,頁357-364。
2001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in China: Gao Xingjian’s The Bus-Stop”in
Kwok-Kan Tam (Ed.), Soul of Chaos: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Gao Xingjian,2001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p.77-88.
2002
〈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灣「新戲劇」以來的美學商榷〉,《華文戲劇的根、枝、花、果─第三屆華文戲劇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台北中華戲劇協會,頁245-261。
〈從符號的觀點看荒謬劇的典範變革〉,《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當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2002台北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頁63-76。
〈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中國現代文學傳統》,2002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頁178-187。
〈一個失去的時代〉,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2002台南國立台灣文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頁91-94。
2003
〈災禍〉(短篇小說),馬森主編《台灣一九八九─二00三: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壹》,2003台北九歌出版社,頁451-456。
〈當代台灣小說的中國結與台灣結〉(評論),李瑞騰主編《台灣一九八九─二00三: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壹》,2003台北九歌出版社,頁63-102。
〈在大蟒的肚裡〉(劇作),王友輝、郭強生主編《戲劇讀本─台灣現代文學教程》,2003台北二魚文化公司,頁366-379。
〈站在林美山上〉,龔鵬程等著《佛光大學佛光緣》,2003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頁189-192。
2004
〈台灣現代戲劇五十年〉,《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04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頁147-182。
〈遺忘〉(短篇小說),張寶琴主編《聯合文學20年短篇小說選(1984-2004)》,2004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頁9-24。
〈美好時光〉(短篇小說),顏崑陽主編《九十二年散文選》,2004台北九歌出版社,頁365-370。
〈七等生《譚郎的書信》〉,楊松年、簡文志編《離心的辯證─是華小說評析》,2004台北唐山出版社,頁86-92。
2007
〈夏日紀趣〉(散文),蕭蕭主編《九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頁327-340。
〈百年中國話劇的成就與貢獻〉(論述),北京《文藝研究》總第185期,頁92-95。
〈台灣話劇百年歷程述論〉(論述),上海《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二卷第一期,頁32-47。
2009
〈台灣實驗戲劇〉,張仲年主編《中國實驗戲劇》,2009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92-235。
學術論文
1958
〈莊子書錄〉,《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季刊》第二期,頁243-326。
1959
《世說新語研究》,碩士論文。
1965
“Évolution des caractères chinois”,Sang Neuf(Les Cahiers de l'École Alsacienne, Paris),No.11, pp.21-24.
1968
“Lu Xun, iniciador de la literatura china moderna”, Estudios Orientales, El Colegio de Mexico, Vol.III,No.3, pp.255-274.
1970
“Mao Tse-tung y la literatura:teoria y practica”, Studios Orientales, Vol.V,No.1,pp.20-37.
1971
“La literatura china moderna y la revolucion”, Revista de Universitad de Mexico, Vol.XXVI, No.1, pp.15-24.
“Problems in Teaching Chinese at El Colegio de Mexico”,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 Vol.VI, No.1, pp.23-29.
1977
The Rural People's Commune 1958-65: A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B.C., Canada.
1982
〈隱藏在本土的一塊美玉-論七等生的小說〉,《時報雜誌》第143期,頁53-55;第144期,頁53-54。
〈話劇的既往與未來-從《荷珠新配》談起〉,吳靜吉編《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台北遠流出版公司,頁89-100。
1985
〈中國現代小說與戲劇中的「擬寫實主義」〉,《新書月刊》,第十九期,頁14-20。
1986
〈電影對小說的影響-評蕭颯《小鎮醫生的愛情》〉,《聯合文學》第十五期,頁168-172。
1988
〈世界文學新象-現代小說的發展趨勢〉,台中市文化中心編《講座專輯》(3),台中市文化中心,頁72─83。
1989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in Mainland China: GaoXingjian's The Bus Stop”, Issues & Studies, Chengchi University, Vol.25, No.8, pp.138-148.
〈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當代》第四十一期「戲劇專號」,頁38-47。
1990
〈中國大陸的荒謬劇-以高行健的《車站》為例〉,《文訊》第五十八期,頁73-76;第五十九期,頁84-86。
〈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從台灣的舞台發展說起〉,《台灣、香港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頁182-195。
〈演員劇場與作家劇場〉,《中外文學》第十九卷第五期,頁67-86。
1991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in Mainland China: Kao Hsing-chien’s The Bus Stop” in Bih-jaw Lin(ed.), Post-Mao Sociopolitical Changes in Mainland China: The Literary Perspectiv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pp.139-148.
〈西潮東漸與中國新劇的誕生〉,《文訊》第六十四期,頁58-62;第六十五期,頁51-53。
〈台灣早期的新劇運動〉,《新地》第二卷第二期,頁1172-191。
〈演員劇場與作家劇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第二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311-328。
〈台灣的劇場:發展與現狀〉,《幼獅文藝》第454期,頁20-31。
1992
〈「台灣文學」的中國結與台灣結-以小說為例〉,《聯合文學》第八十九期,頁173-193。
〈中國現代舞台上的悲劇典範-論曹禺的《雷雨》〉,《成大中文學報》第一期,頁107-124。
1993
〈「台灣文學」的中國結與台灣結-以小說為例〉,鄭明娳、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台北正中書局,頁173-223。
〈電影對小說的影響-評《小鎮醫生的愛情》〉,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台北正中書局,頁445-455。
〈台灣文學的地位〉,《當代》第八十九期,頁56-58。
〈現代戲劇〉,邱燮友等編著《國學導讀》(五),台北三民書局,頁335-381。
1994
〈中國話劇的分期〉、〈中國現代舞台上的悲劇典範-論曹禺的《雷雨》〉,黃維樑編《中國現代文學論文集》,香港公開進修學院,頁293-337。
〈對「後現代劇場」的再思考與質疑〉,《中外文學》二七一期,頁72-77。
1995
〈哈哈鏡中的映象-三十年代中國話劇的擬寫實與不寫實:以曹禺的《日出》為例〉,《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民族國家論述-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265-281。
〈台灣現代戲劇五十年〉,《聯合文學》第十一卷第十二期(132),頁158-172。
〈城市之罪-論現當代小說的書寫心態〉,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頁179-203。
1996
〈八0年以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中外文學》第二十四卷第十二期(288),頁17-25。
〈八0年來台灣現代戲劇的西潮與鄉土〉,成大《中文學報》第四期,頁95-108。
〈現代舞台劇的語言〉,彭小妍主編《認同、情慾與語言:台灣現代文學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211-233。
〈八0年以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19-28。
〈從寫作經驗談小說書寫的性別超越〉,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頁479-483。
1997
〈五四前後文學社團的蜂起與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五期,頁38-51。
〈唯美作家沈從文的小說〉,《成大中文學報》第五期,頁303-310。
〈現代戲劇〉,《中華民國史文化志(初稿)》,國史館編印,頁671-718。
〈鄉土vs.西潮-八0年以來的台灣現代戲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學與社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483-495。
〈姚一葦的戲劇〉,《聯合文學》第十三卷第八期(152),頁51-55。
〈從寫實主義到現代主義-論郁達夫小說的成傳地位〉,《成功大學學報》第三十二卷,頁29-42。
1998
〈寫實小說中的方言-以朱西甯的小說為例〉,香港《純文學》復刊第一期,頁37-41。
〈從女性解放到回歸傳統-《莎菲女士的日記》及其他〉,香港《純文學》復刊第二期,頁32-37。
〈沈從文以文字作畫〉,香港《純文學》復刊第六期,頁66-74。
〈台灣小劇場的回顧與前瞻>(論文),香港《純文學》復刊第七期,頁52-62。
1999
〈台灣小劇場的回顧與前瞻〉(第二屆華文戲劇節研討會論文),上海《戲劇藝術》第一期(總87期),頁27-33。
〈台灣小劇場的回顧與前瞻〉(第二屆華文戲劇節研討會論文)上海《戲劇藝術》第一期(總87期),頁27-33。
〈二度西潮的弄潮人-論姚一葦著《姚一葦戲劇六種》〉,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415-426。
〈一種另類的現代文學史觀─論蘇雪林教授《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十二期(180),頁138─144。
〈含苞待放─二十世紀台灣的現代戲劇〉,《文訊》169期,頁26─34。
2000
〈現代戲劇在台灣的美學走向〉,《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頁173-192。
〈西潮的中斷─抗戰時期的新文學〉,《聯合文學》第十六卷第九期(189),頁122-126。
〈台灣小劇場的回顧與前瞻〉,方梓勳編《新紀元的華文戲劇─第二屆華文系季節(香港1998)研討會論文集》,香港戲劇協會、香港戲劇工程出版,頁89-99。
〈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灣「新戲劇」以來的美學商榷〉,《聯合文學》第十六卷第十一期(191),頁68-78。
〈情色與色情文學的社會功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頁173-192。
〈一種另類的現代文學史觀─論蘇雪林教授《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杜英賢主編《海峽兩岸蘇雪林教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財團法人亞太綜合研究院、永達技術學院出版,頁245-262。
2001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in China: Gao Xingjian’s Bus-Stop” in Kwok-kan Tam (ed.),Soul of Chao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ao Xingjia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p.77-88.
2002
〈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灣「新戲劇」以來的美學商榷〉,《華文戲劇的根、枝、花、果─第三屆華文戲劇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5-261。
〈從符號學的觀點看荒謬劇的典範變革:後現代美學的濫觴〉,《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三期,頁67-77。
〈從符號學的觀點看荒謬劇的典範變革─後現代美學的濫觴〉,台灣藝術大學《海峽兩岸及香港地區當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頁63-76。
〈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頁178-187。
2004
〈台灣現代戲劇五十年〉,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所主編《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頁147-182。
2005
〈海外華文與移民華文文學〉,《聯合文學》252期,頁90-92。
2007
〈百年中國話劇的成就與貢獻〉,北京《文藝研究》總第185期,頁92-95。
〈台灣話劇百年歷程述論〉,上海《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二卷第一期,頁32-47。
〈突破擬寫實主義的先鋒:論姚一葦劇作的戲劇史意義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刊》第六期,「姚一葦與台灣劇場專輯」,頁7-19。
2008
〈《中國文學的兩度西潮》緒論〉,《新地文學》第四期(六月),頁9-20。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軌跡─《中國文學的兩度西潮》第一章〉,《新地文學》第五期(九月),頁。
〈中國面臨西方文化的挑戰─《中國文學的兩度西潮》第二章〉,《新地文學》第六期(12月),頁10-26。
2009
〈第一度西潮東漸:西方文化的介紹與擴散─《中國文學的兩度西潮》第三章〉,《新地文學》第七期(三月),頁41-51。
〈台灣實驗戲劇〉,張仲年主編《中國實驗戲劇》,2009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92-235。
外文著作目錄
1963
L’Industrie cinémathographique chinoise après la sconde guèrre mondiale(論文),
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inémathographiques, Paris.

1965
“Évolution des caractères chinois〞,Sang Neuf(Les Cahiers de l'École Alsacienne, Paris),No.11,pp.21-24.

1968
〝Lu Xun, iniciador de la literatura china moderna〞,Estudio Orientales, El Colegio de Mexico, Vol.III,No.3,pp.255-274.

1970
〝Mao Tse-tung y la literatura:teoria y practica", Estudios Orientales, Vol.V,No.1,pp.20-37.

1971
"La literatura china moderna y la revolucion", Revista de Universitad de Mexico, Vol.XXVI, No.1, pp.15-24.
"Problems in Teaching Chinese at El Colegio de Mexico",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 Vol.VI, No.1, pp.23-29.
La casa de los Liu y otros cuentos (老舍短篇小說西譯選編), El Colegio de Mexico, Mexico, 125p.

1977
The Rural People's Commune 1958-65: A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sertation of Ph.D. of Philosophy at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1979
"Water Conservancy of the Gufengtai People's Commune in Shandong"(25-28 May,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81
“Kuo-ch’ing Tu: Li Ho (Twayne’s World Series),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79” , Bulletin of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Vol. XLIV, Part 3, pp.617-618.
“The Drowning of an Old Cat and Other Stories, by Hwang Chun-ming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rtt),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0”, The China Quarterly , 88, Dec., pp.707-08.

1982
“Jeanette L. Faurot (ed.):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Critical Perspectiv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Bulletin of the SOAS, Unversity of London, Vol. XLV, Part 2, pp.383-384.
“Martine Vellette-Hémery: Yuan Hongdao (1568-1610): theorie et pratique littéraires,
Paris, Collège de France, 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1982”, Bulletin of the SOAS, Unversity of London, Vol. XLV, Part 2, p.385.

1983
“Nancy Ing (ed.): Winter Plum: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Taipei, Chinese Nationals Center,1982”, The China Quarterly, ?, pp.584-585.

1986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Post-Mao Fiction and Poetry,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ichael S. Duke for the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New York and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85”, The China Quarterly,
?, pp.51-53.

1987
"L'Ane du père Wang", Aujourd'hui la Chine, No.44, pp.54-56.

1988
“Duanmu Hongliang: The Sea of Earth, Shanghai, Shenghuo shudian, 1938”, A Selective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1900-1949, Vol.1 The Novel, edited by 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 E. J. Brill, Leiden • New York, KØbenhavn KӦln, pp.73-74.
“Li Jieren: Ripples on Dead Water, Shanghai, Zhong hua shuju, 1936”, A Selective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1900-1949, Vol.1, The Novel, edited by 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 E. J. Brill, Leiden • New York, KØbenhavn KӦln, pp.116-118.
“Li Jieren: The Great Wave, Shanghai, Zhong hua shuju, 1937”, A Selective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1900-1949, Vol.1, The Novel, edited by 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 E. J. Brill, Leiden • New York, KØbenhavn KӦln, pp.118-121.
“Li Jieren: The Good Family, Shanghai, Zhonghua shuju, 1947”, A Selective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1900-1949, Vol.2, The Short Story, edited by Zbigniew Slupski, E. J. Brill, Leiden • New York, KØbenhavn KӦln, pp.99-101. \
“Shi Tuo: Sketches Gathered at My Native Place, Shanghai, Wenhua shenghuo chu banshee, 1937”, A Selective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1900-1949, Vol.2, The Short Story, edited by Zbigniew Slupski, E. J. Brill, Leiden • New York, KØbenhavn KӦln, pp.178-181
“Wang Luyan: Selected Works by Wang Luyan, Shanghai, Wanxiang shuwu, 1936”,
A Selective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1900-1949, Vol.2, The Short Story, edited by Zbigniew Slupski, E. J. Brill, Leiden • New York, KØbenhavn KӦln, pp.190-192.

1989
"Father Wang's Donkey"(translated by Michael Bullock),PRISM International, Canada, Vol.27, No.2, pp.8-12.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in Mainland China: Gao Xingjian's The Bus Stop", Issues &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Vol.25, No.8, pp.138-148.

1990
"The Celestial Fish"(translated by Michael Bullock),PRISM International, Canada, January 1990, Vol.28, No.2, pp.34-38.
"The Anguish of a Red Rose"(translated by Michael Bullock), MATRIX(Toronto, Canada),Fall 1990, No.32, pp.44-48.
“Cao Yu: Metamorphosis, Chongqing, Wenhua shenghuo chubanshe, 1941”, A Selective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1900-1949, Vol.4, The Drama, edited by Bernd Eberstein, E. J. Brill, Leiden • New York, KØbenhavn KӦln, pp.63-65.
“Lao She and Song Zhidi: The Nation Above All, Shanghai Xinfeng chubanshe, 1945”,
A Selective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1900-1949, Vol.4, The Drama, edited by Bernd Eberstein, E. J. Brill, Leiden • New York, KØbenhavn KӦln, pp.164-167.
“Yuan Jun: The Model Teacher for Ten Thousand Generations, Shanghai, Wenhua shenghuo chubanshe, 1945”, A Selective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1900-1949, Vol.4, The Drama, edited by Bernd Eberstein, E. J. Brill, Leiden • New York, KØbenhavn KӦln, pp.323-326.

1991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in Mainland China: Kao Hsing-chien’s The Bus Stop” in Bih-jaw Lin(ed.), Post-Mao Sociopolitical Changes in Mainland China: The Literary Perspectiv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pp.139-148.
"Thought on the Current Literary Scene", Rendition(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Magazine), Nos.35 & 36, Spring & Autumn 1991, pp.290-293.

1997
Flower and Sword (Play translated by David E. Pollard) in Martha P.Y. Cheung & C.C. Lai (ed.),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53-374.

2001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in China: Gao Xingjian’s Bus-Stop” in Kwok-kan Tam (ed.), Soul of Chao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ao Xingjia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p.77-88.
2006
二月,《中國現代演劇》(《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韓文版,姜啟哲譯),首爾。
馬森著作目錄(根據石光生教授整理)
小說:
一、《法國社會素描》(短篇小說),1972香港大學生活出版社。
二、《巴黎的故事》(《法國社會素描》修訂版),1978爾雅出版社;1992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2006印刻出版社。
三、《生活在瓶中》(長篇小說),1978四季出版社;1984爾雅出版社;2006印刻出版社。
四、《孤絕》(短篇小說),1979聯經出版公司;1992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麥田出版社。
五、《北京的故事》(寓言),1984、94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六、《夜遊》(長篇小說),1984爾雅出版社,1992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1999明日工作室網路光碟版;2000,2004九歌出版社。
七、《海鷗》(短篇小說),1984爾雅出版社。
八、《M的旅程》(短篇小說),1994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明日工作室網路光碟版。
九、《府城的故事》(短篇小說),2008印刻出版社。

劇作:
一、《馬森獨幕劇集》,1978聯經出版公司。
二、《腳色》(《馬森獨幕劇集》增訂本),1987聯經出版社,1996書林出版公司。
三、《我們都是金光黨/美麗華酒女救風塵》,1997書林出版公司。
四、《陽台》(一幕二場心理劇),《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一期,2001年6月,頁182-191。
五、《窗外風景》(四圖景劇),《聯合文學》第十七卷第九期,2001年7月,頁132-184。
六、《蛙戲》(十場歌舞劇),台南人劇團於2002年5月及7月在台南市、台南縣和高雄市演出六場,尚未出書。
七、《雞腳與鴨掌》(七場,一齣無關政治的政治喜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五卷第七期(67),2009年3月,頁184-213。

散文及隨筆:
一、《在樹林裏放風箏》(哲理小品),1986爾雅出版社。
二、《愛的學習》(《在樹林裏放風箏》重訂本),1991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
三、《墨西哥憶往》,1987圓神出版社。
四、《大陸啊!我的困惑》,1987聯經出版公司。
五、《追尋時光的根》,1999九歌出版社。
六、《東亞的泥土與歐洲的天空》,2006聯合文學出版社。
七、《維城四紀》,2007聯合文學出版社。
八、《旅者的心情》,2009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

文化社會評論:
一、《文化․社會․生活》(馬森文論一集),1986圓神出版社。
二、《東西看》(馬森文論二集),1986圓神出版社。
三、《中國民主政制的前途》(馬森文論三集),1987圓神出版社。
四、《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馬森文論四集),1990聯經出版公司。

戲劇與電影評論:
一、《馬森戲劇論集》,1985爾雅出版社。
二、《東方戲劇․西方戲劇》(《馬森戲劇論集》增訂版),1992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
三、《電影․中國․夢》,1987,1990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四、《當代戲劇》,1991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五、《戲劇─造夢的藝術》(馬森文論五集),2000麥田出版社。
六、《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2002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學術及文學評論:
一、《莊子書錄》,1958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期.。
二、《國學常識》(與邱燮友等合著),1989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三、《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1997聯合文學出版社。
四、《中華民國文化志第十六章》,1997國史館。
五、《文學的魅惑》(馬森文論六集),2002麥田出版社。

戲劇史與文學史:
一、《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1991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增訂版,2006聯合文學出版社。
二、《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修訂版),1994書林出版公司。
三、《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與皮述民等合著),1997駱駝出版社。

合集
《馬森作品選集》,1995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翻譯
一、《小王子》(法國聖德士修百里著),1991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2000聯合文學出版社。
二、《當代最佳英文小說導讀》I、II(英國安東尼布爾吉斯原著,與熊好蘭合譯),1991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
三、〈史密斯小姐〉(愛爾蘭William Trevor原作),1982年英國BBC廣播電台播出;並收入
袁則難、隱地合編《偶遇─當代世界短篇小說選第一集》,1987爾雅出版社。
四、〈掃葉人〉(英國Muriel Spark原作),1982年英國BBC廣播電台播出。
五、〈男孩與運河〉(加拿大Michael Bullock原作),1986年《聯合文學》第24期;並收入1988馬森編
《樹與女─當代世界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六、〈禿頭女高音〉(法國Eugene Ionesco原作),2008年3月號北京《新劇本》。

主編
一、《歐洲雜誌》,1975年於巴黎。
二、《七十三年短篇小說選》,1985爾雅出版社。
三、《聯合文學》,1987年10月至89年8月於台北。
四、《樹與女─當代世界短篇小說選》,1988爾雅出版社。
五、《潮來的時候》(台灣及海外十二家新潮小說,與趙毅衡合編),1992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
六、《弄潮兒》(大陸十家新潮小說,與趙毅衡合編),1992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
七、「現當代名家作品精選」:之一:胡適等著《文學與革命》;之二:魯迅著《狂人日記》;之三:郁達夫著《春風沉醉的晚上》;
之四:周作人著《神話與傳說》;之五:丁西林著《親愛的丈夫》;之六:茅盾著《林家鋪子》;之七:沈從文著《邊城》;
之八:徐志摩著《徐志摩情詩》,1998駱駝出版社。
之九:老舍著《駱駝祥子》:之十:老舍著《茶館》;之十一:丁玲著《莎菲女士的日記》;之十二:林海音著《春風》;
之十三:朱西甯著《朱西甯小說精品》《朱西甯小說精品》;之十四:陳若曦著《清水嬸回家》;之十五:洛夫著《形而上的遊戲》,
1999駱駝出版社。
八、《中華現代文學大系:1989-2003▪小說卷》,2003九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