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游观之眼

2009-07-01
  《旅者的心情》  马森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1月版,25.00元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品书录
作者自述“仿佛一个与人间无涉的外星人,或偶然下凡察阅世情的大罗神仙”,与人无涉,却处处留意人世风景,这样的神仙既潇洒也温情。
文/顾文豪(上海)

晚明的袁中道在《东游记》中认为“游”有两大好处,一为“可以涤浣俗肠”,二为“良朋胜友,上之以学问相印证,次之以晤言消永日”。
我们现在对“游”的理解大抵即是依循承转袁中道等晚明人士当年的见解。其实古早中国人的出游,非为赏观山水,怡情养性,而是易地耕食,或为商贸往来,目的非常明确。延至后世,囿于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的文化意识,出游之举往往与“去国怀乡”、“贬谪遭挫”等联系在一起。

1
台湾学者马森先生的散文集《旅者的心情》,即是一册汇聚其多年来游历、游学、游教于世界各地的心灵感悟与人生哲思的好书。当下的游记文字,多是佻达轻薄之作,或闲情绮念满纸皆是,或夸多斗靡炫才矜博,并不能让人以外在的风景见识作者内心的智性。此书却不然,我谓其“游”“历”两足。
先说游,作者足迹遍及数十个城市,自巴黎、伦敦至莫斯科、墨西哥,其间有逍遥之游、为稻粱谋之游,还有种种因亲情爱情而起的随缘、随情之游,游之尺幅可谓宽广至极。再说历,作者多年在大学执教,曾主编闻名遐迩的《联合文学》杂志,实体的文化活动使得他不似一般静守书斋的读书人时有衰腐迂阔之病,而是敞亮通达,化融在文字中亦显出澄蓄明净的气度来。

2
譬如长文《从天堂到人间》,作者认为“温哥华是最接近天堂这一个境界的”,一是天气温和、环境宜人;二是山水兼胜、风景可观;三是物质丰裕、衣食充足;四是人人享有充分自由;五是法律健全、保障人权。这样的城市在现代人眼里简直即是天堂的现实版,叹之不足。可作者却居停七年之后,毅然“决心走出天堂”,回到人间,即使这人间有百般污秽千样龌龊。
于是,在伦敦,他“又看到了喧嚣的城市和嘈杂的人群,房舍露出苍旧的面貌,空气的污浊,街道的凌乱与肮脏”,然而“伦敦在明丽上虽似不及巴黎,但在文化娱乐方面却绝无逊色”。作者“站在国家画廊中梵高那张有名的《朝阳花》前不禁想:梵高的朝阳花是扎根在人间之花,天堂上开不出这样的花来,因为天堂上没有这般的激情”。
把深意说得这么蕴藉,这么有情致,早已不是一般散文所能拘限的了。

3
再如谈及西班牙斗牛。作者一上来就说“如果人性中本来就存有一些急欲流泻的残酷,与其自相残杀,反不如藉着一种仪式性的游戏使其发泄出来”。接着写道:“……这样凶悍的一头牛,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敌意,甚至于在潜意识中把牛看作是魔鬼的化身,那么能够征服魔鬼的不用说就是人间英雄了。”进而分析:“人们在心理上自然会跟斗牛士认同,透过斗牛士的勇气和智慧,似乎自己跟魔鬼进行了一场生死的搏斗一般”。
如果文章写到这里即了结,委实不够精彩,作者文末的一段议论足以启人心智。“斗牛可说是一种暴力的游戏,因为杀而见血,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残酷。但如以为暴力的游戏足以引生暴力的行为,却不尽然……一般西班牙人使人觉得个性平和亲切,难道说正因为在斗牛上获得了发泄的缘故吗?”一句含藏深意的反问举重若轻地甩出来,不惟是意蕴的深,也足见文章的巧。
如此寓精警于寻常的议论,文中所在多有。我想,这不仅是“旅者的心情”的宣示,亦是“旅者的眼光”的佐证。作者自述“仿佛一个与人间无涉的外星人,或偶然下凡察阅世情的大罗神仙”,与人无涉,却处处留意人世风景,这样的神仙既潇洒也温情。